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毛选里的文章都有两个鲜明特点

发布日期:2025-04-13 11:58    点击次数:188

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毛选里的文章都有两个鲜明特点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毛泽东

一切从头开始。

本篇文章先来与大家聊一聊毛选第一卷的整个背景框架。

01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基本上革命领袖的著作,都是以文集、选集形式出版的,内容也都是按照时间排序,每一篇文章既可以独立成册,也可以按照一定时期和类型集合出版。

目标明确是毛选系列文章第一个特点。

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周恩来等人的选集,还有列宁、斯大林等人的选集,都是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很简单,革命领袖的主要任务是领导革命,他们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专门写作,他们所有的时间和工作都是为革命而服务,包括文章。

在革命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革命领袖会遇到各种问题。

为了解决各种难题和争论,尤其是思想和方法上的争论,有时不得不通过文章的方式去解决。每篇文章都有其目的,并非无的放矢。

故而,革命领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极强的目的性,都是在某一时间段,专门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写的。

每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最后的结论,就如同一颗颗呼啸而过的子弹,精准射向某一具体问题和特定人群。

革命年代,思想就是最厉害的子弹,而文章、标语则是发射子弹的枪膛。

简而言之,毛泽东的文章,大都是针对当时革命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为了回答革命战争中提出的问题而写的。目标性很强。

而多数人一辈子没有什么亮眼成就,是否跟目标感不强有关系呢?

02

总之,毛选里的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为了成人成事。

知道这一背景,对我们阅读毛选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阅读毛选,说到底还是为了从伟人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增强我们的理解力,让生活、工作、学习更有方向性,从而获得成功。

知识的归途是实践。

但知识也来源于实践。

是以,如果我们知道了毛选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知道了知识的来源,见识到了伟人是如何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有了参照模板,自然也就能提升我们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效率。

详细的文章背景,留给后面的文章的讨论。

本篇文章,我们先来简述一下毛选第一卷每篇文章的大体写作背景。

官方毛选一共有五卷,主要以革命阶段来划分。

第一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有两篇文章: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两篇的写作时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那个时候革命陷入了困境,共产党人不知该从哪里寻找革命力量和同盟军,对革命前途感到迷茫,陈独秀将革命希望寄托于国民党身上,而张国焘等人则按图索骥,照搬俄国革命经验,醉心于工人运动而不顾当时中国工人阶级力量还很弱小的事实。

这两帮人既没有找到坚实的革命力量来源,还对毛泽东的意见置若罔闻。

为了改变党内的情况,毛泽东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告诉他们革命力量到底在哪,随后又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证实这股革命力量的强大和可靠性。

0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作时间基本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到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完成这段时期。共有16篇文章。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4、《井冈山的斗争》5、《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7、《反对本本主义》8、《必须注意经济工作》9、《怎样分析农村阶级》10、《我们的经济政策》11、《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4、《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1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6、《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17、《实践论》18、《矛盾论》 

这一时期是红军最艰苦、最危险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红军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的时期。

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在其成长阶段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推荐大家反复阅读。

开篇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既是分析国内国际政治形势,也算是创业初期的失败总结,还算是一篇鼓舞士气的文章,万事开头难,失败不可怕,鼓足干劲做好总结,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后面《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是一篇更加详细全面的分析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报告,包括下一篇《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也是总结性质的文章。

这个时间点,共产党已经弄了两年多的军队建设,这期间,出了各种问题和不正确的思想,学习了很多,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故而也是时候做一个全面的阶段性总结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初毛泽东给林彪的回信。那个时候,经过几年的奋斗,革命却还未见到希望,革命队伍对未来出现了悲观情绪。这个时候领袖站出来,通过逻辑缜密的分析,再次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

这篇也是一个预示,红军更艰苦的时期即将来临,面临老蒋的大军围剿和政治、经济封锁,革命事业再次陷入困境,经济问题、土地革命问题、士气问题、人心涣散、组织建设管理问题等等问题接踵而至。

《反对本本主义》(毛选第二版增加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基本上都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写的总结。

04

可能有些朋友要发问了:

为啥毛选第一卷里有这么多总结性质的文章?

你可真问到点子上了。

善于总结就是毛选系列文章的第二特点。

你的感觉没错,毛选里很多文章都有总结性质,不能说每一篇都如此,起码大部分都是这个路子。

毛泽东本人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突然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

程思远一时不知所措,毛泽东接着意味深长地说:

“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以从毛选里学到的第一个知识就是:多总结,多做阶段性总结,小总结,大总结,总之要多总结。

为什么要多总结呢?

因为只有一边干,一边学,才能快速得到新鲜热乎的一手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从时下形势特点得来的,最能反应时下形势的矛盾主要方面,价值很高。

而总结就是将新鲜热乎的一手经验,快速提炼、转化为可复制的可靠经验、制度、方法,然后再用于指导实践,不断重复,自然就越干越好。

解放军提出了“小步快跑”的发展理论,包括很多现代化科技企业都喊出了“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口号,其实就是从这来的。

但大家不要脑子一热,盲目跟着学。

首先,应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时,才是小步快跑最佳使用场景,因为经验要快速转化为成果,没有这个成果你就活不下去,抢不过人,所以才要快点跑。比如高三下学期,比如市场出现新机遇了,比如打仗等等。

有些公司组织提炼转化经验的水平,烂得一塌糊涂,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稀烂,步子都迈不稳,还要学人家“小步快跑”。(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总结归纳,演绎逻辑,自我管理能力不行。)

那就是自讨苦吃,越跑越落后。

05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在瓦窑堡会议之后写的,这一时期红军已经到达陕北,但未能解除自身的生存危机,此时侵华日军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新形势下,红军也需要新的应对时局的策略。

最为关键的是,长征路上,毛泽东在党内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但由于时间紧迫,只在军事和领导机关等问题上做了决议。

老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有关政治策略诸问题的这把火还没有烧,故而这篇文章也算是补充上了这一缺漏。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这四篇文章是在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前后写的,总结、声明了红军在抗日中的地位、利益、路线、军事、战略等问题。

最后两篇《实践论》和《矛盾论》(第二次印刷时增加了矛盾论)可以看成是为了统一党内思想而写,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凝聚。

新的领袖地位确立后,新的路线确立后,新的形势出现后,为了取得革命事业成功,夺取最后的胜利,势必要重新梳理关键问题,做好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毛选第一卷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写于1925年12月,最后一篇《矛盾论》成文于1937年8月,前后时间跨度将近12年。

12年,一卷书,可以说见证了毛泽东从党内不受重视的边缘人物,一步一步成为革命领袖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危机之际,中华英雄儿女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不屈意志;更见证了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先辈有此鸿篇,你我后辈当共读共思共勉。